马斯克脑机接口计划有望让盲人复明 已有七名受试者植入Neuralink脑机接口芯片2025年6月27日,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展示了一项颠覆性突破:7名因脊髓损伤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丧失行动能力的受试者,通过植入代号N1的硬币大小芯片,仅凭思维即可操控光标、输入文字、浏览网页甚至进行电子游戏。手术由定制机械臂完成,在头骨钻孔后植入64根比发丝更细的电极丝,实时收集脑信号并通过蓝牙传输至外部设备。受试者平均每周使用时长超50小时,峰值突破100小时,芯片展现出稳定的神经活性与生物相容性,标志着长期植入的可行性。
更引人瞩目的是Neuralink的“盲视”(Blindsight)计划——2026年将为首位盲人受试者植入视觉皮层芯片。该技术绕过受损的眼睛与视神经,将摄像头捕捉的画面转化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大脑视觉处理区以“欺骗”神经元生成图像感知。此前实验中,一只猴子已成功“看见”虚拟影像,验证了原理的可行性。若临床试验成功,全球3900万盲人群体或迎来复明曙光。马斯克脑机接口计划有望让盲人复明 已有七名受试者植入Neuralink脑机接口芯片
技术跃迁:从医疗修复到人机共生
Neuralink的野心远超疾病治疗。其公布的三年路线图揭示渐进式颠覆:
2025年底:在言语皮层植入设备,解码无声的“意图言语”,实现思维直译语音;
2026年:电极数量增至3000个,启动“盲视”项目,初期恢复低分辨率视觉,最终目标赋予人类多波段成像能力(如红外线、紫外线);
2028年:电极规模突破2.5万个,深入调控情绪与痛觉中枢,治疗抑郁症、神经痛等顽疾,并探索与AI的脑际直连。马斯克脑机接口计划有望让盲人复明 已有七名受试者植入Neuralink脑机接口芯片
终极目标是构建“全脑接口”:通过数百万电极通道实现大脑与外部机器的无损带宽交互。脊髓损伤患者Alex已计划连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机械臂,预示人类未来或可凭意念操控仿生躯体。
伦理争议与科学审慎
尽管前景诱人,质疑声从未消散:
安全隐忧:开颅手术的侵入性风险、电极长期留存引发的免疫排斥或神经组织瘢痕化尚未彻底解决;
数据黑洞:当前成果缺乏同行评审期刊背书,独立机构无法验证信号稳定性与解码精度;
伦理困境:“超人视觉”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而脑际互联或侵蚀个体思维主权。
Neuralink试图以医疗应用淡化争议——其三大产品线“心灵感应”(运动功能重建)、“盲视”(视觉恢复)、“深入”(神经调节)均聚焦残障群体。但马斯克直言不讳:“医疗仅是起点,人机融合才是终点。”马斯克脑机接口计划有望让盲人复明 已有七名受试者植入Neuralink脑机接口芯片
资本竞速与产业暗战
技术突破背后是激烈的商业角逐:
融资优势:Neuralink于2025年6月获6.5亿美元E轮融资,估值突破90亿美元,资金全力投向全球临床试验;
对手环伺:Precision Neuroscience以非侵入式“第7层接口”减少脑损伤,获9300万美元支持;Synchron获盖茨、贝索斯投资,已植入10名患者;Paradromics近期宣布首例人体植入成功;
生态协同: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SpaceX宇航神经接口与Neuralink构成马斯克的“人机共生三角”,技术闭环加速落地。
当盲人少女未来首次通过电流脉冲“看见”母亲轮廓,当渐冻症患者用意念操纵机械臂端起水杯——这些场景将不再是科幻桥段。Neuralink的7名先驱者,正以大脑中微电极的脉冲频率,叩击着人类感知边界的门环。然而,技术狂飙的阴影中,一道终极命题愈发清晰:当视觉可被制造、意识可被连接,人之为人的独特性,是否终将消弭于算法的电流之中? 答案不在2026年的首例盲视受试者,而在人类文明对自身定义的重新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