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金想复苏但年轻人不买账 铂金为何不再被婚恋市场追捧曾经,铂金戒指在婚纱店柔和的灯光下流转着“永恒誓言”的象征意义。卡地亚在二十世纪初将其推上神坛,赐名“贵族金属”,在中国婚庆市场巅峰时期,铂金首饰需求量一度占据60% 的绝对份额,身价远超黄金,成为爱情不可撼动的物质载体。然而十年风云变幻,铂金在婚恋圣坛上悄然退场——2016年至2024年,国内铂金珠宝需求从45吨 断崖式下跌至12.75吨,跌幅超七成。当2025年珠宝品牌试图重燃这把冷火时,年轻人只投来淡漠一瞥。
虚假繁荣下的资本赌局
2025年的珠宝柜台似乎上演着铂金的“复兴大戏”。周大福、老凤祥等品牌将铂金饰品重新摆上C位,标价飙升至500元/克,较年初暴涨40%50%。深圳水贝市场的铂金展柜数量激增,库存占比从10%跃至60%,投资性铂金条以百克规格亮相,克价超300元。海关数据更显示,仅2025年4月,中国铂金进口量就达11.5吨,创年度峰值。
这番热闹景象背后,却是珠宝品牌的利润困局。黄金价格高企反噬消费需求:2025年第一季度黄金首饰销量同比暴跌26.85%,周大福内地同店销售额下滑19.4%,整体毛利率从十年前的29%萎缩至20.5%。当黄金无法支撑盈利,品牌们急需高毛利品类输血——铂金首饰溢价率高达28%,单克利润为黄金的2倍,成为救命稻草。周大福甚至大幅削减黄金SKU,在五地新店力推铂金与翡翠、彩宝等利润高地。铂金想复苏但年轻人不买账 铂金为何不再被婚恋市场追捧
年轻人为何背弃“爱情金属”
资本的热情未能点燃年轻消费者的心。Z世代对铂金的认知度不足30%,社交平台上充斥着犀利吐槽:“铂金长得和白银没啥区别”“多花几百买铂金?不如租黄金!”。这种疏离感直接反映在市场数据:2024年铂金首饰需求仅微增0.8%,明牌珠宝铂金业务收入占比不足0.6%,周大福的铂金及K金首饰销售额连续三年双位数下滑。
保值性缺陷 是致命伤。铂金回收体系近乎瘫痪,消费者以300元/克购入的首饰,回收价仅180元,价差损失超40%;相较之下黄金回收折损仅1%3%。当婚恋消费更趋务实,年轻人选择白银、金包银等替代品——后者在直播间创下156.78% 的成交额环比增长,甚至催生“租三金结婚”风潮,小红书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
婚戒设计的话语权也已转移。铂金因硬度高(莫氏44.5)、加工难,款式迭代缓慢;而人造宝石正以低成本颠覆市场:一克拉莫桑石价格跌至13元,镶嵌类首饰销量激增68%,复购率超32%。当北欧极简风、国潮宫廷风席卷设计界,铂金仍困在过时的婚戒模板中,被年轻人贴上“上一代信物”的标签。铂金想复苏但年轻人不买账 铂金为何不再被婚恋市场追捧
工业需求撑起的涨价幻象
铂金此轮涨价本质是工业与资本联袂的演出。全球铂金需求中珠宝仅占24%,而汽车催化剂、玻璃制造、医疗设备等工业领域合计吞噬67% 的份额,其中氢能产业对铂催化剂的渴求持续攀升。2025年全球供应量萎缩4% 至217.7吨,需求却达247.7吨,30吨缺口 推动价格飙升。与此同时,投机资本涌入铂金ETF,中国铂金条币需求暴增140%,占全球交易首位。这种脱离消费基本面的上涨,埋藏着回调风险——高盛警告,当前行情由投机驱动,“虚假繁荣可能随时崩塌”。
铂金的婚恋神话破碎,是多重力量角力的结果:年轻人用脚投票,拒绝为低保值金属买单;工业资本攫取资源,挤压珠宝市场空间;品牌商则借涨价潮自救利润。当深圳水贝的展柜灯光聚焦铂金时,新一代消费者正涌入直播间抢购金包银,或在租赁平台“租借”婚礼黄金——这些更具流动性的消费行为,宣告了以“永恒”为卖点的旧叙事的终结。铂金的挣扎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婚恋市场,情感象征若脱离实用价值与时代审美,终将成为陈列柜里的“贵族遗物”,纵使资本再狂热,也难唤回一场青春的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