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石破茂已决定辞职 日本执政联盟在日本第27届参议院选举中落败日本首相石破茂的辞职决定,终结了自民党执政联盟在参议院选举惨败后的政治僵局。这场被称为“70年来最差战绩”的选举中,自民党与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仅获47席,加上非改选议席后总数122席,距离参议院248席的过半数门槛相差3票。这是自民党1955年成立以来首次在众参两院同时失去多数席位,标志着日本政治格局的深刻重构。
选举惨败:三票之差与自民党的结构性崩塌
参议院选举结果暴露了自民党的系统性危机:
农村票仓松动:传统支持自民党的农村选民因米价飙升、实际工资连续5个月下滑转向在野党。日本农协(JA)对自民党的动员能力因小泉进次郎绕开农协平抑米价的改革而削弱,但短期政策未能挽回民心。
城市青年离心:年轻选民对自民党“现金补贴”等传统收买手段无感,转而支持主张减税的在野党或极右翼参政党。后者以“日本人优先”口号吸引保守派,支持率从2席跃升至14席,分流了自民党关键票源。日本首相石破茂已决定辞职 日本执政联盟在日本第27届参议院选举中落败
丑 闻余波未消:2023年“黑金政治”丑 闻持续发酵,涉事议员吉川有美落选三重县选区,自民党支持率长期低于20%,民众对其廉洁性彻底失望。
辞职逻辑:从“继续履职”到被迫下台的72小时
选举结果公布之初,石破茂曾强硬表态“继续履职”,但党内压力使其迅速转向:
麻生派逼宫:前首相麻生太郎控制的派系紧急会议后放出“不会允许石破茂继续执政”的狠话,自民党高知县支部联合会率先提交辞职要求书,党内暗流涌动。
少数政府的现实困境:失去两院多数席位后,政府法案需在野党支持才能通过。在野党立宪民主党明确拒绝合作,并计划提交不信任案,政策瘫痪风险陡增。
美日关税的倒计时压力:8月1日美国25%关税生效在即,石破茂若留任需推动国会批准可能的让步协议,但在野党已放话“将对妥协条款发动狙击”。日本首相石破茂已决定辞职 日本执政联盟在日本第27届参议院选举中落败
权力交接:自民党的继任者困局与政权轮替风险
石破茂辞职未能解决自民党的根本危机:
后继无人困境:党内缺乏兼具民意基础与执政经验的人选。前干事长甘利明等元老被批“守旧派”,少壮派河野太郎因对美立场激进遭质疑,自民党陷入“五年六相”式领导力真空。
在野党联合执政可能: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支持率达24.3%,超过自民党的18.4%。若其联合国民民主党等中间力量,可能借国会多数席位推举野田佳彦为首相,实现2009年后首次政权轮替。
极右翼的潜伏威胁:参政党党首神谷宗币拒绝加入执政联盟,意图通过下次众议院选举扩权。其“反移民”“经济自立”主张迎合失落阶层,或成未来关键造王者。
政策遗产:未竟改革与战略转向的戛然而止
石破茂的短暂执政留下三重未解难题:
经济安全实验破产:试图以半导体供应链合作(如对美芯片采购)换取关税豁免,但因选举失利失去谈判授权,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合作框架胎死腹中。
农业改革半途而废:储备米投放政策虽短期平抑米价,但90%库存耗尽后未及建立新机制。美国大米市场开放议题重回谈判桌,自民党恐被迫牺牲农业票仓。日本首相石破茂已决定辞职 日本执政联盟在日本第27届参议院选举中落败
防卫自主化搁浅:将防卫费增至GDP 2%的承诺因财政拮据难推进,而特朗普要求的“军费分摊”谈判因政府更迭陷入停滞。
全球回响:东亚权力结构的重调信号
石破茂的辞职或加速区域格局重组:
美日同盟再定义:关税谈判延期风险增大,若美国实施25%关税,日本汽车业对美出口额可能再降25%,迫使车企加速向东南亚转移产能。
中日关系窗口期:中国商务部此前呼吁“团结共赢”,若日本新政府调整对华政策,RCEP框架下的半导体、稀土供应链合作或迎突破。
保守化浪潮外溢:参政党“日本人优先”模式若成功,可能刺激韩国、台湾地区民粹势力复制排外策略,冲击东亚经济一体化。
当石破茂在首相官邸签下辞呈时,东京股市却反常上涨0.8%——市场用脚投票,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自民党的“万年执政”神话破碎于三张选票的缺口,而石破茂的妥协姿态未能弥合传统与变革的裂缝。他的离去,恰如日本政坛的隐喻:在老龄化与全球化夹击下,旧秩序正被撕裂,但新蓝图尚未绘就。美日关税倒计时的滴答声中,下一任首相无论是谁,都将接手一个比经济失速更危险的课题:如何在民粹主义的烈焰与同盟的冰层之间,重新定义这个国家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