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人造太阳完成电磁心脏组件制造 ITER项目进展怎么样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迎来关键里程碑,被称作“电磁心脏”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完成所有组件制造。这项成就标志着人类向可控核聚变能源迈出决定性一步,也展现出多国科技协同创新的巨大能量。
核心磁体系统突破工程极限成为项目推进的关键支点。美国制造的第六个中心螺线管模块通过最终测试,即将运往法国圣保罗-莱迪朗斯进行总装。该模块与俄罗斯、欧洲和中国生产的六个环形极向场磁体协同工作,形成总重3000吨的脉冲磁体系统。中心螺线管的磁力强度达到惊人水平,足以托举整艘航空母舰,其磁场控制精度直接影响等离子体约束效果。中国团队同步完成校正场线圈内馈线交付,这种连接核聚变装置“心脏”与“血管”的核心部件,凭借头发丝级的精度突破超导工程极限。最大人造太阳完成电磁心脏组件制造 ITER项目进展怎么样
多国技术协同构建能源未来的格局愈发清晰。中国在ITER项目中承担约9%的任务量,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主导研制的磁体馈线系统国产化率达到100%。通过自主创新攻克半叠包预浸渍带绝缘工艺、纯铟搭接超导接头盒等技术难题,中国实现从部件参与者到技术输出者的角色转变。俄罗斯负责的极向场磁体与欧洲真空室模块形成互补,日本、韩国则在超导材料领域提供支持,形成覆盖全球的聚变技术网络。
基础结构建设奠定运行根基的工作持续推进。2023年11月中国完成全部1600吨磁体支撑系统交付,这些“建筑脊梁”率先进入厂房安装,确保后续设备稳定性。2024年2月中法联合体签署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这种直径达16米的环形装置将容纳1.5亿摄氏度高温等离子体。当前ITER现场已完成托卡马克坑真空容器组装,为中心螺线管精准定位创造物理空间。最大人造太阳完成电磁心脏组件制造 ITER项目进展怎么样
科学目标与工程挑战交织演进构成项目独特属性。ITER计划分三阶段实现氘-氚燃烧等离子体持续运行,首阶段目标产生50万千瓦聚变功率并维持500秒重脉冲。磁体系统要在极端环境下承受巨大电磁应力,其超导接头需在零下269摄氏度保持稳定运行。项目特别设置氚增殖包层实验模块,探索实时本地大规模制氚技术,这是实现能源自持的关键环节。
随着中心螺线管进入最后组装阶段,ITER项目已跨越最复杂的技术鸿沟。这座汇聚30多国智慧的超大型科学装置,不仅验证受控核聚变的工程可行性,更开创了人类应对能源危机的新型合作范式。当“电磁心脏”开始跳动之时,或许正是清洁能源黎明破晓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