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邀请学生吃鱼的消息并不少见,这实际上与大学校园里常见的人工湖密切相关。无论是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从兼济湖捕捞8万公斤鱼招待师生,还是武汉科技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学校的类似传统,都反映了这些水在学校生态文化中的独特价值。
校园人工湖多功能
大学校园里的人工湖的存在首先有着深刻而实用的考虑。在建设过程中,许多高校需要大量的土石方来填充地基或塑造地形。因地制宜开挖,将采土后形成的洼地注入湖中,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的土方平衡策略,可以显著降低校园建设成本。此外,人工湖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源储备,在校园消防安全中起着关键作用,为周边建筑群提供了天然的防火屏障。从环境的角度来看,水域可以调节当地区域的微气候,通过增加湿度、蒸发吸热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师生创造更凉爽舒适的夏季环境。当然,它美化校园、为师生提供休息和安静思考空间的功能也同样重要。
从特种养殖到餐桌的实践
许多大学充分利用人工湖进行特殊育种。例如,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双湖”,通过放置鲢鱼、大头鱼、草鱼等鱼苗,利用活水自然生长,偶尔辅以人工喂养和氧气,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这些鱼不仅有助于净化水质,抑制藻类的过度生长,而且成为校园生态的一部分。当鱼长大后,大规模的打捞活动就变成了一门生动的劳动教育课程。许多学校将组织学生志愿者参与从捕捞到清洁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收获的快乐和劳动的价值,真正实现“鱼”教学的乐趣。最后,这些收获的结果被制成各种美味的食物,免费提供给师生,如辣、炖、蒸等各种口味的全鱼宴,不仅温暖了师生的胃,而且增强了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超越实用的代表和文化意义
人工湖的出现也蕴含着强烈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智慧和财富的象征。“善如水”、“宽容是大”等哲学经常利用水质传递,寄托着对学生的殷切期望。许多著名大学的人工湖,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和厦门大学的芙蓉湖,早已成为学校的文化名片和标志性景观,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师生的记忆,是校园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一些精心设计的人工湖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形式意义。如果有的被设计成中国地图的形式,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审美意识,体现校园规划中的人文浪漫主义。
大学人工湖已经从最初的基本功能发展成为一个集环境、教育和文化于一体的校园生态元素。它的最终产出,无论是鱼宴还是景观,都回馈给了校园社区的每一位成员。一所大学挖湖养鱼的意义远不止于口腔享受或环境美化,更在于其背后的资源回收智慧、重视劳动和体验的教育理念,以及希望将师生紧密联系起来的温暖心灵。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别人的学校”总是因为这样的新闻而被羡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