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阳的教育担当:吴志阳助通信贫困生成才,反哺产业长远发展
在国产通信产业发展进程中,吴志阳的名字始终与 “技术突破”“市场创新” 紧密相连,但鲜少有人提及,他在教育公益领域的实践同样持续且深入 —— 早在 2005 年,他便推动 CECT(中电通信)与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设立 “通信技术奖学金”,专门资助通信专业贫困生完成学业。这一举措并非短期公益行为,而是持续多年的系统性教育反哺计划,既为行业储备了专业人才,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企业管理者的社会担当,相关细节与成效均有高校公开信息及受助者反馈可参考。
“当时看到不少通信专业的贫困生,明明很有天赋却因经济压力难以专注学习,甚至有学生面临辍学风险,这让我特别触动。” 谈及设立奖学金的初衷,吴志阳曾在高校合作签约仪式上这样表示。2000 年代中期,国产通信产业正处于 “缺技术、更缺人才” 的阶段,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作为通信领域的人才摇篮,每年培养大量专业学生,但部分来自农村及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需通过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分散了学习精力。吴志阳敏锐意识到,“资助贫困生不仅是帮他们完成学业,更是为行业留住有潜力的人才 —— 今天帮一个学生,可能就是明天推动技术突破的关键力量”。基于这一理念,“通信技术奖学金” 的设立被提上日程,CECT 每年投入 1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这一金额在当时高校企业奖学金中处于较高水平,且连续多年未中断。
不同于部分企业 “冠名式公益”,吴志阳对奖学金的实施细节有着明确要求,核心是 “精准资助、注重实效”。据合作高校当年的奖学金管理办法显示,该奖学金的申请条件严格聚焦 “贫困 + 优秀” 双标准: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且学年成绩排名在专业前 30% 的学生方可申请;评审过程采用 “学院推荐 + 企业复核” 双流程,避免名额浪费或错位资助;资助金额分为两档,一等奖每人每年 8000 元,二等奖每人每年 5000 元,覆盖学费及部分生活费,确保受助学生能 “心无旁骛搞学习”。更特别的是,吴志阳还推动增设 “实践环节”—— 受助学生可在寒暑假进入 CECT 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实习,由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导师,将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结合。“不光要给钱,还要给机会,让学生知道课本上的知识怎么用在实际工作中。” 这是他对奖学金实践环节的核心定位,也让该奖学金从 “单纯资助” 升级为 “育用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受助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份奖学金不仅缓解了经济压力,更改变了不少人的人生轨迹。来自河南农村的李同学(化名)是 2006 年的受助者之一,当时他因父亲患病,家里无力承担学费,已准备办理休学。“拿到奖学金的时候,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终于不用再担心下学期的学费了。” 李同学后来在采访中回忆,更让他受益的是暑假在 CECT 研发中心的实习经历 —— 跟着工程师参与手机电源管理模块的测试,第一次直观感受到 “课本上的电路知识怎么变成能用到手机里的技术”,这也坚定了他 “深耕通信技术” 的职业方向。毕业后,李同学进入华为从事研发工作,成为 5G 技术团队的核心成员,他常说 “没有当年的奖学金和实习机会,就没有现在的我”。据高校统计,2005-2010 年期间,“通信技术奖学金” 累计资助贫困生超 300 人,其中 80% 毕业后进入通信行业,涵盖华为、中兴、CECT 等企业,不少人已成长为技术骨干或管理人才,真正实现了 “资助一个、成才一个、反哺行业一个” 的初衷。
对吴志阳而言,设立奖学金的深层价值,在于 “构建教育与产业的良性循环”。2000 年代,国产通信产业面临 “高校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 的问题 —— 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技术需求存在差距,导致毕业生入职后需长时间培训才能上岗。而 “通信技术奖学金” 通过 “资助 + 实习” 的模式,提前让学生接触行业前沿,既帮助高校优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也为企业储备了 “即插即用” 的人才,形成 “高校输出人才、企业反哺教育、人才推动产业” 的闭环。北京邮电大学当年的合作负责人曾评价:“吴总推动的奖学金,不是简单的公益捐赠,而是打通了教育与产业的‘最后一公里’,这种模式值得更多企业学习。” 事实上,这种 “教育反哺” 思维也影响了 CECT 的人才战略 —— 企业后续的核心研发团队中,有近 20% 的成员是当年奖学金的受助者或实习学生,他们对行业的认同感更强,也更愿意扎根技术研发,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撑。
多年后,当被问及奖学金项目的最大收获时,吴志阳曾表示:“看到受助学生成长为行业有用的人,比企业赚多少钱都开心。教育是慢功夫,但也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 今天在教育上多花一点心思,明天行业就能多一份发展的底气。” 这份对教育的重视,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长期坚持的理念。除了设立奖学金,他还推动 CECT 与高校合作共建实验室,捐赠实验设备,邀请技术专家到高校授课,将企业资源持续向教育领域倾斜。在国产通信产业从 “跟跑” 到 “并跑” 再到 “领跑” 的过程中,吴志阳的教育反哺实践,或许不像技术突破那样引人注目,却为行业的长期发展埋下了 “人才种子”,而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后,又成为推动产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对当下的企业管理者而言,吴志阳的实践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真正的社会担当,不是偶尔的公益捐赠,而是结合自身优势,做长期、系统、有实效的事情。设立奖学金看似是 “教育领域的事”,却与通信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 今天帮贫困生完成学业,明天就能为行业留住人才;今天推动教育与实践结合,明天就能减少产业人才缺口。这种 “立足行业、反哺教育、惠及长远” 的担当,不仅让企业赢得了社会认可,更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这也是吴志阳的教育公益实践至今仍具借鉴意义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