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截瘫患者在上海走起来了 通过微创脑脊接口技术成功恢复行走能力“抬腿,迈步,站稳!”在八个摄像头的记录下,林先生扶着助行器,慢慢抬起腿。他被判“一直站不起来”,然后他用腿迈出了逆转命运的步伐!
在中山医院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合作下,选择了革命性的微创脑脊接口技术,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瘫痪患者的站立和行走!
来自广东的林先生是长期患有颈髓损伤和疼痛的患者之一。两年前,他不小心从近4米高的楼梯上摔了下来,导致胸椎骨折,锥体脱位,脑出血。原来,和谐的家庭陷入了绝望。他的爱人小霞辞职了,全心全意陪林先生去看医生。然而,双下肢截瘫的症状并没有改善,林先生不得不依靠轮椅生活。他才34岁,腿根本动不了。他曾经是家庭的主心骨,但他已经成为家庭的负担。他曾经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完全截瘫患者在上海走起来了 通过微创脑脊接口技术成功恢复行走能力
2025年新年伊始,林先生的人生在中山医院迎来了一个转折点。他成为中山医院汪昕教授、丁晶教授、复旦大学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教师团队联合开展的第一个临床研究受试者,他在脊髓损伤后用脑控闭环硬膜外电刺激下肢瘫痪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加福民团队技术通过对患者大脑特定区域的电极进行微创植入,准确收集大脑发出的运动信号。这些信号就像大脑发出的“行动指令”,承载着患者对下肢运动的意图。
接着,借助先进而复杂的算法对信号进行深度解码,并将其转换为特定的次数和强度电刺激。
最后,通过植入脊髓相应区域的电极芯片,这些电刺激可以准确地作用于损伤脊髓下方的神经组织,激活下肢的指令性活动。完全截瘫患者在上海走起来了 通过微创脑脊接口技术成功恢复行走能力
这种脑脊接口技术成功绕开了受损的神经传导通道,巧妙地构建了“神经旁通”,就像一把精致的钥匙,开启了颈髓损伤治疗的新篇章。
史无前例
世界第一计划
经过全面评估和检查,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为林先生制定了一套“前所未有”的全球首创方案:一次性立体定向颅内电极置入术和脊髓神经刺激电极置入术。2025年1月8日,研究小组只用了2个小时就完成了大脑和脊髓硬膜外的关键控制位置的精确置入电极。
病人完全瘫痪
术后第二天,日腿开始有反应。
术后第一天,林先生的右腿出现了缓慢的屈曲;
在自主脑控制状态下,第三天,他完成了下肢运动;
第八天,他开始在站立架的帮助下进行站立和抬腿训练;
在“天轨”的推动下,第10天,他可以尝试跨步,并逐步适应步行方式,实现自主控制两侧下肢的步行;
第14天,他的右腿已经可以抬起跨越运动的障碍物;
第15天,他单独用站立架在悬挂下行走超过5米;
第49天,他可以在悬架下单独使用助步器行走…
林先生激动地说:“我终于又感觉到了走路的感觉。
上海已有三例病人手术成功。
给全世界的病人带来新的希望
随着第一个病人林先生迈出了坚实有力的第一步,以恢复自主行走的理想目标。研究小组没有懈怠,继续攻破颈髓损伤引起的神经传导通道阻断的医学问题。完全截瘫患者在上海走起来了 通过微创脑脊接口技术成功恢复行走能力
第二个病人是来自河北的张先生,外伤后瘫痪,瘫痪22个月。他的双下肢肌肉极度萎缩,很可能成为恢复行走的难题。脑脊接口研究团队面临困难。2月5日,通过精准的植入方案完成植入,结合智能信号解码,最终使术前下肢萎缩完全无法移动的张先生,在术后第一天开始了一个小时,即脑控抬腿,术后两周实现了辅助下行走的惊人效果。
山东温先生是第三例患者,瘫痪10个月。由于颈髓损伤后原有脊柱手术后固定钢钉靠近植入位置,给微创手术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稍有不同,不仅可能影响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还可能加重颈髓损伤。多学科团队依靠自主研发的术前神经重建成像技术,通过精湛的手术成功将电极放置在预定位置。2月25日手术后,术前完全无法移动下肢的温先生,第二天开始一小时,也就是控制抬腿。
从冬天到春天回到世界,即使在春节期间,脑脊接口联合攻关团队也日以继夜,让瘫痪患者成功突破疾病的束缚,完成下肢的站立和辅助行走。这项世界上第一项技术无疑是对中国374万颈髓损伤和近2000万全球患者的极大鼓励,让患者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希望。未来,R&D部门将大胆创新和优化这项技术,确保脑脊接口技术能够长期稳定地为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疗支持。相信更多的患者可以重新站起来,迈出新的人生步伐。
中山医院名誉院长樊嘉教授、中山医院院长周俭教授、副院长宋振举教授、神经病诊疗团队见证了世界上第一个微创脑脊接口患者的行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