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境游回暖:游客不文明行为是否会成"隐形门槛"?

生活休闲
2025 07-03 19:26:42
分享
导读:本文是由小编网友投稿,经过编辑发布关于"中国入境游回暖:游客不文明行为是否会成"隐形门槛"?"的内容介绍。

广西江洲地下长廊位于河池市凤山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内,被称为全世界发育于二叠系可溶岩地层中的“第一长洞”。2025年4月,江洲地下长廊的钟乳石被发现有两处刻字印记,其中一处明确刻上“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当看到钟乳石被画上的刻字时,感到十分难受”一位来自英国的背包客在社交平台分享经历,这条动态获得超两万点赞。

类似场景并非个例。从北京八达岭长城到埃及卢克索神庙,从敦煌壁画到黄山迎客松,类似事件屡屡发生,一次次地刺痛着人们的神经。殊不知,这些破坏也在被境外游客用镜头记录,正悄然影响着中国入境旅游的“第一印象”。

此种行为的背后,究竟是哪些因素在产生影响?在国际旅游管理权威期刊《旅游研究期刊》中,南开大学研究团队发表的“当游客成为东道主:游客不文明行为对来源国的回旋镖效应”研究揭示:游客负面行为会通过降低客源国“感知温暖”、增加“心理距离”双机制,对客源国入境旅游市场产生显著负面影响。游客是其客源国形象的展现,当游客不文明行为发生时,其客源国的友好度感知会明显下降,而心理距离的增加直接导致初次旅游意愿的降低。这种效应在疫情后尤为明显——2023年中国入境游恢复至疫情前54%,但部分热门景区的境外游客投诉量同比上升18%,其中52%涉及不文明行为引发的体验受损。

在上海外滩,法国摄影师马克曾计划拍摄“中西合璧”的城市美学,却因游客插队购票放弃行程。“当规则被公然无视时,我会担心自己是否能被尊重。”这种心理并非个例。南开大学研究团队模拟了三种场景:当境外游客目睹中国游客在博物馆触摸展品、在景区乱扔垃圾、对服务人员大声呵斥时,他们对中国的“感知温暖”分别下降22%、19%和28%,而“心理距离”的拉大直接导致其向亲友推荐中国旅游的意愿下降超40%。

更值得警惕的是“标签化效应”。“别让一口痰吐掉入境游的万亿蛋糕。”这句看似夸张的警示,实则暗藏经济逻辑。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境外游客搜索“中国旅游注意事项”时,“不文明行为”相关词条占比达31%。这种认知偏差正在形成恶性循环——负面行为被媒体放大后,入境游客的预期管理成本增加,最终影响旅游决策。

破局之道已在探索中。国家文旅部推出的“文明旅游宣传周”,联合平台发布《境外游客行为指南》动画;敦煌研究院开发的AR导览系统,用互动体验替代“禁止触摸”的生硬提示;乌镇景区引入“文明旅游信用积分”,对守规游客提供民宿折扣。这些举措正在产生实效:2024年,试点景区的境外游客投诉量显著下降。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在全球化旅游时代,每个游客的行为都是国家形象的“动态插件”—它既能加载出"礼仪之邦"的文明界面,也可能因一个不当操作导致“信任程序”崩溃。

编辑:蔡雯静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