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大熊猫被虐”谣言背后利益链 造谣者煽动粉丝情绪进而借机敛财2025年7月12日,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揭开了“大熊猫被虐”谣言的真相:假扮“猫粉”的网络博主白某某(网名“大辽皇后”)与丈夫徐某因寻衅滋事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和一年两个月。这对夫妻通过编造“电击取精”“活体实验”等骇人谣言,累计牟利17万余元——其中直播打赏收益3万元,粉丝募捐款项14万元。其背后,是一条利用国宝光环煽动情绪、收割流量的完整黑产链。
人设包装:从“假粉丝”到“正义代言人”
白某某与徐某从未真正关注大熊猫保护,仅是嗅到“熊猫流量”的商机。他们通过三步构建虚假人设:
渗透社群:2023年3月起,白某某加入多个“猫粉”群组,以激进言论快速积累关注,随后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建立十余个粉丝群,成员超5000人;
伪造身份:直播间谎称丈夫徐某为“公安民警”,展示其过往辅警证件骗取信任;
碰瓷炒作:在陕西某景区私自投喂大熊猫被通报后,反借此塑造“被迫害的维 权者”形象,甚至对着熊猫“添添”错喊“美香”,暴露其对熊猫认知的匮乏。
谣言工厂:捏造、剪辑与煽动的三重术
犯罪团伙的谣言生产已形成标准化流程:
无中生有:编造“成都基地地下室电击取精”“专家海外购豪宅”等虚假情节,诋毁科研机构及专家;
移花接木:剪辑大熊猫跌倒、休息的日常视频,配以“国宝被虐!心碎曝光”等标题,骗取点击与同情;
线下联动:组织粉丝赴大熊猫基地聚集滋扰。例如2024年6月,数十人在都江堰基地拉横幅、拍视频,并将素材提供给白某某二次加工传播,制造“证据链”假象。揭“大熊猫被虐”谣言背后利益链 造谣者煽动粉丝情绪进而借机敛财
这些内容通过算法推送精准触达情绪易感人群,单条谣言视频播放量超54万次,评论近万条。
流量变现:情绪生意的逻辑
假“猫粉”的敛财依托于对粉丝的深度操控:
线上打赏:直播煽动“守护国宝”,诱导观众打赏“支援行动”,单场直播收益可达数万元;
线下收割:以“救援募捐”名义收取粉丝资金,声称用于法律诉讼或熊猫救助,实则全数私吞。例如组织四川基地聚集活动时,单次募捐额即达数万元;
粉丝驯化:要求成员每日完成“修图打榜”“与其他猫粉团互 撕”等任务,强化群体忠诚度,形成闭环的“信仰经济”。
真实伤害:科研停摆与公共资源黑洞
谣言的破坏力远超牟利范畴:
专家网暴:科研人员遭电话轰炸、短信辱骂,有研究者坦言:“奉献一生却遭谣言攻击,长期失眠濒临崩溃”;
秩序瘫痪:极端粉丝反复拨打110及政务热线虚假举 报,2023年底成都警方日均接相关报警超百起,挤占公共安全资源;揭“大熊猫被虐”谣言背后利益链 造谣者煽动粉丝情绪进而借机敛财
国际阻挠:煽动抵制大熊猫国际合作,干扰旅外熊猫科研项目正常推进。
斩链行动:法律重拳与平台责任
四川警方已摧毁4个犯罪团伙,起诉12名主犯,行政处罚9名线下滋事者。此案暴露出两大治理短板:
平台审核失灵:对谐音字、图形化辱骂内容识别不足,谣言视频从发布到下架平均滞后48小时;
立法滞后性:2016年《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难以应对AI换脸、深度伪造等新技术衍生的谣言形态。
法学专家呼吁修订法规,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建立“谣言溯源-封号-黑名单”的快速响应机制。
理性之爱:破除拟人化迷思
真正的熊猫保护需回归科学认知:
破除情感投射:多数受害“猫粉”将熊猫视为拟人化情感载体,却拒绝了解其真实习性(如自然跌倒非受虐表现);揭“大熊猫被虐”谣言背后利益链 造谣者煽动粉丝情绪进而借机敛财
权威信息盲区:官方科普力度不足,部分粉丝依赖“大V”二手信息,易被话术蛊惑;
国际协作正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需加强透明度,以直播、科普专栏消解信息差,切断谣言滋生土壤。
当流量退潮后的理性滩涂
白某某们的刑期为“熊猫谣言产业链”按下暂停键,但风暴过后,更需警惕下一个“国宝”被拖入流量绞肉机。此案映照的不仅是犯罪团伙的贪婪,更是信息时代的情感陷阱——当热爱沦为偏执,善意便成了作恶的杠杆。
国宝不应是敛财的筹码,对生命的敬畏,终需植根于理性与真相的土壤。谣言退散时,唯愿每一份对大熊猫的喜爱,都能沉淀为守护的力量,而非刺向守护者的刀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