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领取育儿补贴”链接不要点 新型育儿补贴骗局已在多地出现 国家育儿补贴政策自2025年1月1日实施,每孩每年可享3600元补贴直至满3周岁,惠及千万家庭。然而政策公布仅一周,诈骗分子已编织出“扫码领补贴”的精密骗局,云南、福建、安徽等多地警方密集发布反诈预警,揭露新型诈骗如何利用民生期待窃取财产。
诈骗剧本:伪造官方通知与心理操控
骗子以三重套路精准狙击育儿家庭:
伪造权威渠道:冒充卫健委、财政局等部门群发短信,内含高仿“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链接,界面与官网高度一致,但网址存在细微差异(如多一个字母或符号),诱导填写身份证、银行卡及验证码;
制造紧迫氛围:在微信群散布“育儿补贴最后三天申领”“过期视为放弃”等虚假通知,刻意选择凌晨或午休时段发送,阻断受害者求证渠道;
升级线下渗透:邮寄伪造的“红头文件”包裹,声称扫码联系“客服”可提前办理,实则需缴纳“手续费”或“保证金”,深圳一教师因此类骗局损失2929元。收到“领取育儿补贴”链接不要点 新型育儿补贴骗局已在多地出现
技术武器:权限窃取与验证码劫持
诈骗工具的设计直指资金安全命门:
恶意权限索取:虚假申领APP要求开通通讯录读取、短信存储权限,借此监控银行验证码并同步转发至骗子设备;
验证码偷换概念:受害者收到的所谓“中国银联补贴验证码”,实为骗子后台发起的消费确认码,输入瞬间即触发盗刷;
钓鱼网站实时控盘:云南昭通群众点击诈骗链接后,页面动态显示“审核进度85%”等虚假提示,诱使其逐步完成全套信息录入,资金在5分钟内被转移。
政策时差:空窗期成诈骗黄金窗口
骗局滋生的核心漏洞在于政策落地的时间差:
官方系统未就绪:各地线上申领平台预计8月下旬陆续开放,当前所有“即时扫码领补贴”均为诈骗;收到“领取育儿补贴”链接不要点 新型育儿补贴骗局已在多地出现
基层执行待贯通:线下办理需携带户口簿、出生证明至街道服务中心,尚无任何“线上预审”或“加速通道”;
认知断层被利用:部分家庭误以为补贴需“主动申领才生效”,诈骗分子利用信息不对称虚构“限额发放”谎言。
防御指南:识破标签与冻结铁律
警方提炼五大“诈骗标签”,帮助公众快速甄别:
凡要求扫码或点击链接申领的:目前唯一正规渠道为8月下旬开通的省级政务平台及支付宝、微信入口;
凡收取手续费、保证金的:国家补贴绝无任何收费环节;
凡索要银行卡验证码的:验证码等同于资金控制权,正规申领仅需基础身份证明;
凡要求开放通讯录权限的:政务程序无需此类授权;
凡非工作时间推送通知的:专挑凌晨、午休等无法核实的时段突袭。
若已泄露信息,立即冻结银行卡并拨打110;可疑链接咨询反诈专线96110.收到“领取育儿补贴”链接不要点 新型育儿补贴骗局已在多地出现
政策温度与信息防火墙的共生
育儿补贴承载着降低生育成本的国家承诺,但诈骗阴影提示制度推行需配套“信息护航”:各地政府正加速联动反诈中心嵌入补贴申领系统,未来或通过人脸识别+区块链技术实现“无感认证”,让惠民政策直达的同时隔绝数据窃取。当骗子试图将“育儿希望”扭曲为“诈骗陷阱”时,公众的清醒认知与敏捷反应,正是守护这份温暖的最坚实盾牌。
这场与诈骗分子的赛跑,既是技术对抗,更是社会信任的保卫战。政策善意不该被信息漏洞消解,每个家庭的“奶粉钱”都值得以最安全的方式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