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考公大军要去海外卷了 2025年考公人数已经突破了1000万大关2025年,中国考公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国考报名人数高达341.6万,较十年前增长142%,平均竞争比达65:1.当“上岸”成为一代青年的执念,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考公战场转向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海外国家,试图在异国体制内寻找“稳定”的替代方案。
海外考公的实态:数据与流向
近五年,中国留学生申请海外公务员岗位的数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24年,加拿大公务员申请者中中国留学生超500人,同比增长30%;日本2023年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外国籍人士中,83名为中国人;新加坡行政岗招聘中,中国留学生占据10个席位,尽管当地考公竞争烈度甚于中国。这一趋势的催化剂是政策松绑:日本取消部分地区公务员国籍限制,奥地利小镇为中文人才开放岗位,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推出面向应届生的管培生项目,为“外卷”提供制度切口。千万考公大军要去海外卷了 2025年考公人数已经突破了1000万大关
身份策略:铁饭碗幻觉与生存现实
海外公务员的“稳定”与中国体制存在本质差异。美国约90%公务员为合同制,可能因预算削减被解雇;日本推行“地方公务员灵活雇佣制度”,合同到期后面临失业风险;欧洲多国自2008年后打破“终身任职”传统,绩效淘汰制成为常态。然而,对留学生而言,这些岗位的核心价值在于“身份留存”:澳大利亚公职可转化为稳定签证及绿卡申请通道,奥地利“红白红卡+”允许职业自由转换。公务员不仅是职业选择,更是移民策略的跳板。更深层的驱动力来自文化惯性——“铁饭碗”的社会认知形成心理光环。当父母对比“省内私企打工”与“发达国家体制内上岸”时,后者承载的家族荣誉感成为隐形推手。
内卷外溢的悖论:被迫流动与结构困境
海外考公热潮的本质是双重“被迫”。若国内互联网与金融业仍处上升期,留学生更倾向回国享受“海归红利”;若国内考公竞争缓和,他们不会选择异国体制;若海外企业能提供稳定身份,亦无需另辟蹊径。这种流动暴露了人才市场的深层断裂:一方面,国内青年失业率达16.1%,硕士就业率仅33.2%,学历贬值催生“博士满街走”的就业内卷;另一方面,海外高技能岗位的稀缺性迫使留学生向下兼容。以日本JET项目为例,名义是“文化交流公务员”,实则为一年一续的合同工,服务期满即面临失业。千万考公大军要去海外卷了 2025年考公人数已经突破了1000万大关
冷现实的挑战:语言壁垒与文化孤岛
海外考公远非轻松替代方案。德国4年期公务员合同到期后“续签近乎不可能”;新加坡行政岗需突破英语与方言的双重障碍;在奥地利,融入社区需额外投入方言课程与本地活动,工作强度远超预期。更严峻的是预期落差:部分留学生完成“身份跳板”后仍选择回国,因文化隔阂与职业天花板难以突破。长远看,海外体制内岗位的临时性、低保障性与晋升限制,使其难以承载真正的“终身稳定”。
潮汐启示录:高学历红利的全球漫灌
千万考公大军的海外迁徙,是中国高学历红利溢出效应的缩影。当国内体制无法吸纳过剩人才时,全球劳动力市场被迫承接这轮“精英洪流”。短期内,这一趋势难成主流——光出国门槛已限制多数人选择,且海外岗位容量有限。但长期看,中国教育的规模化产出正重塑全球职业竞争格局:日本公共服务系统里的中国面孔,加拿大市政厅的中文公文,新加坡政策制定的东亚视角,皆是这场漫灌的具象化。若未来海外更多行业被中国高学历者“挤出空间”,“上岸”的定义或将再次改写——从单一国别的体制庇护,升级为全球流动性身份的价值重构。千万考公大军要去海外卷了 2025年考公人数已经突破了1000万大关
这场始于避险需求的海外考公潮,终将随中国产业转型与全球人才市场再平衡而褪色。当“稳定”不再是唯一信仰,当能力替代编制成为真正的铁饭碗,青年的足迹方能挣脱内卷的引力场,在更广阔的坐标系中标记人生的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