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位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正式就读上海戏剧学院,开启人机共学新篇章
2025年9月14日,上海戏剧学院迎来了中国第一位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这位身高约1.75米、体重35公斤的“新生”,以帅气、皮肤细腻、表情逼真的仿生人形象正式办理入学手续,领取自己的学生证,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科技”跨境艺术融合领域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优秀学生01”的出现源于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戏剧学院的战略合作。其物理机体是上海理工大学李青都教授的团队,基于世界上第一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第三名“行者2号”平台。它是一个具有良好轻量化和耐力的肌腱仿生机器人。该机器人采用超轻量化肌腱仿生结构,一次充电可连续行走6小时,耐力足以支持表演。同时,Rena仿真机器人的面部技术使其能够做出100多种细致的表情,内置的眼睛摄像头可以实时捕捉观众的反应和互动。
入学当天,“优秀学生01”表现出惊人的互动能力。它与新生、著名主持人、新闻广播主播潘涛进行了生动的互动。当他们握手交谈时,“优秀学生01”幽默地说:“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和我谈谈,但我只是一个博士生,而不是一个机器人!”潘涛叹了口气:“反应特别快,与他的互动有语言和眼神交流,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次对话不仅展示了机器人的先进技术水平,而且也反映了人工智能在沟通方面的突破。
“优秀学生01”的专业方向是戏剧和电影电视专业的数字表演设计,属于专业博士学位,为期四年。培训计划由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共同设计,将生成人工智能融入戏剧艺术创作,将特定智能融入特定的专业性能培训。学习内容包括四个核心模块:基本模块包括感知与认知建模、语言生成与交互、特定控制与动作表达、舞台角色扮演、艺术风格模拟、情感表达与叙事构成、跨模态数据集成、创意生成机制、社会互动与伦理建模、任务模块包括博士任务挑战、阶段报告表演、“辩护”结果审查。
机器人博士生的导师团队由艺术和技术领域的专家组成。上海戏剧学院著名艺术家杨青青教授负责艺术指导,上海理工大学李青都教授提供技术支持。杨青青教授说,“优秀学生01”不会接入当前可能产生“人工智能幻觉”的通用模型,而是与导师、博士和硕士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和成长。培训的核心是构建以戏剧和戏剧为切入点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机器人精神世界。
在戏剧舞台实践中,“学霸01”展现了人类无法企及的优势。它可以很容易地解释“小怪物被分成两部分仍然可以移动”的场景,而人类演员需要依靠绿色屏幕特效。面对十几场高强度的表演,人类演员不可避免地会感到疲惫,但他们不必休息。他们还可以在人工智能大脑的推动下精心雕琢,甚至让每一场表演都有新的想法。这些能力促使“学霸01”打破人类表演的限制,为数字表演带来新的可能性。
关于毕业标准,杨青青教授说:“我们将严格验证它是否真的能达到艺术博士的水平,这需要许多专家的论证。”她还强调,即使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成功,那些调整失败的算法、机械和情感错位的时刻也可能成为未来数字戏剧史探索的重要注脚。李青都教授希望“优秀学生01”能在某些领域达到专业演员的水平,甚至在某些特色领域超过专业演员,达到顶级水平。毕业时,它应该有明确的艺术水平和作品呈现。
机器人专家、中国工程院外国院士张建伟教授评论道:“机器人医生是一个突破性的教育实验,需要知识与实践的统一,不能作为交通噱头,共同实施具体的培训计划。机器人具有快速学习的能力,这对未来的学科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培养‘他’来理解人、场景和艺术专业。”
“优秀学生01”的入学代表了对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一体化的新探索。根据计划,将与其他博士生同时入学,全程人机学习,根据理论研究、技术实践、创作实践课程,深入学习歌剧、表演导演、编剧、舞蹈等专业课程,进入“AI “表演艺术”重点实验室和数字表演综合创新文化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学习。学校还将建立联合培训导师小组,形成艺术教育全过程评价体系,指导“他”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创造性学习和社会互动。
这一突破性的教育实验不仅展示了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无限可能性,而且为未来的人机合作提供了新的想象力空间。随着“优秀学生01”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正式学习和生活,中国在智能与艺术教育交叉领域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创新和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猜你喜欢
冷空气来袭大范围降雨将展开 九月下旬四川盆地至黄淮一带迎明显降
2025年全国成人高考将于10月18日至19日举行 2025年全国成人高考人数约一千万人
住房租赁新规来了如何影响你我 《住房租赁条例》今日起正式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