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底油气管道建设迎来了历史性的飞跃,总长度超过10000公里,跃居世界前列。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海洋油气管道工程技术装备能力的全面飞跃,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渤海湾南部海域,随着“滨海109”铺管船终止最后一根管道,缓慢放入海底,中国海底油气管道总长度成功突破1万公里。这一长度是中国从最南到最北直线的近两倍,形成了水平和水平海底的主要能源动脉。作为海上油气输送的“生命线”,这些管道不仅可以连接油气田内的所有设施,还可以稳定地将油气资源输送到陆地终端,形成完整的生产链。
回顾中国水下管道的发展历程,我们从零开始,跨越了近40年的艰辛历程,达到了10000公里。早在1985年,中国就采用了渤海湾北油田浮游拖拽的简单方法,建造了第一条水下管道,比国际先进水平晚了30多年。随着勘探开发向深水方向发展,技术挑战日益增加。水下不是马平川。海山、海丘、沟渠复杂交错。管道内部输送高温高压油气,外部面临风浪、台风、内波等极端海洋环境。在1500米的水深处,管道承受的压力相当于1.5辆家用汽车的全部重量。
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工程建设者继续解决关键问题,成功突破了长距离混合输送稠油和高凝油、恶劣海况和复杂地貌下管道设计和安装等技术问题。特别是“十四五”以来,中国海洋石油联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企业加大了原有技术攻关力度,铺设了1500多公里的海底管道,最大作业水深为1542米,实现了从浅水到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海底管道技术设备国产化取得了丰硕成果。2023年,海底管道计算分析软件和自动焊接设备国产化;2024年,世界上第一套千米级海底管道自动发球管交易所成功投入使用;2025年,国际上第一个智能监控设备“海卫”系统在深水海管铺设中完成了海试。目前,铺设规格已覆盖从2英寸到48英寸的所有国际主流类型,包括单层管、双层管、复合管和子母管。
专业船队的建设为海底管道的铺设提供了关键支撑。从第一代浅水铺管船“滨海106”到中国第一艘3000米级超深水吊管船“海洋石油201”,船舶设备的不断迭代促进了中国海管建设能力的全面提高。随着“深海一号”大气田等一批超深水、高压海底管道的建成,中国海底管道工程设备的技术能力已成功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在国内市场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海底管道工程正在加快进入国际市场。今年以来,中国海底管道工程的海外合作密集实施:“海洋石油202”和“海洋石油295”首次前往文莱参与运营;亚洲首艘3000米起重管船“海洋石油201”已完成卡塔尔项目的管道铺设;由海洋石油工程承担的卡塔尔RUYA项目创下了中东地区铺设速度的纪录。近年来,中国承包了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文莱等10多个国际海底管道项目,共铺设了500多公里的海底管道。
展望未来,预计到2030年,中国水下管道总长度将超过1.3万公里,海洋能源输送网络将进一步密集编织。这些管道还具有输送氢气、页岩气等清洁能源的潜力,为能源结构优化提供灵活支持。中国海油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水下管道工程核心技术能力建设,完善运营设备序列,推动国产设备应用,加快智能数字化转型。
海底油气管道总长度超过10000公里,不仅是中国海洋能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这条海底能源动脉将继续为国民经济发展输送动力,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能源保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