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9月28日下午,蓝箭航天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的LANDCLUB公开课在北京广播电视台阳光大厅开讲。
京华秋,云水长,共探未来。
9月28日下午,蓝箭航天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的LANDCLUB公开课在北京广播电视台阳光大厅开讲。
活动以“燃启未来:引擎与边界”为主题的活动,邀请学界、产业界、媒体与科研一线嘉宾,共同展开关于航天动力的对话。
在开场演讲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梁国柱教授带来《燃烧的科学与航天动力的未来》。他讲到,火箭发动机的燃烧,是在数千度高温与数百个大气压环境中完成的复杂过程,全流量补燃循环因效率极致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同时也是对材料与系统的终极考验。梁教授强调,理论指引方向,工程让火箭真正飞起来,科学与实践的结合始终是航天动力发展的根本。
随后的对话会上,蓝箭航天动力研发总经理刘磊从研发一线出发,描绘了发动机在极限环境下的生存状态:3000℃以上的火焰温度、深海般的高压条件、涡轮泵每分钟两万转的高速运转,都需要在精确设计和反复验证中找到平衡。他说:“发动机不是一块铁疙瘩,而是一台在极端环境中保持稳定的生命体。”他同时提到,高频次发射与可复用是行业的必然方向,而蓝箭正在以“天鹊”与“蓝焱”两条技术路线,为这一未来打下基础。
来自媒体的资深科普作家白国龙则提醒,航天价值的关键往往体现在“沉默的可靠性”。他把它比作脚下的大地,平时不显眼,却是承载一切的根基。从长征五号首飞到蓝箭朱雀二号的任务,他深切体会到,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是数千次试车和无数次归零排查的结果。动力突破看似抽象,却通过“火箭运力―卫星网络―地面服务”的链条,进入日常生活,转化为教育普惠、通信互联和灾害预警。
青年科研人员刘佳宁带来另一种视角。他关注液氧甲烷发动机的冷却技术与健康管理,希望未来的发动机不仅能用,还要“用得起、用得久、用得稳”。在他看来,科研与产业并不分离,实验室里的模型和理论,只有通过台架试验和全系统热试车的验证,才能真正转化为可用的工程成果。
此次LANDCLUB公开课,也是蓝箭航天2026年校园招聘宣讲的重要场景。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走进会场,聆听专家与工程师的讲解,感受到航天产业对人才的强烈需求。
蓝箭航天人力与企划中心副总经理黄河围绕人才话题作出分享。他指出,蓝箭需要的不是永远不出错的人,而是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师;需要的不是孤立的个人英雄,而是协作的团队合作者;需要的不是单一的专才,而是能够跨界、理解系统全局的“问题终结者”。“航天是一项协作的事业,真正的突破要靠人来完成。”他的发言引发了现场热烈回应。
在现场,梁国柱教授的科学阐释、刘磊总经理的工程故事、白国龙的社会视角,以及黄河的人才期待,共同构成了一次面向未来的宣讲。正如黄河所说,“真正的工程师,是敢于解决问题的人。”这不仅是蓝箭的人才观,也是一份写给青年学子的邀请。
LANDCLUB公开课,既是一堂面向社会的思想交流,也是蓝箭搭建的公共平台。这里聚合智库专家、媒体观察者和内容创作者,以开放的姿态展开理性探讨,让航天话题跨出行业圈层,进入社会认知。通过这样的交流,蓝箭展现出商业航天企业的社会价值:不仅在讲述发动机的故事,更在凝聚共识,推动航天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
从“京华秋”的诗意开篇,到“引擎与边界”的思想交汇,本次LANDCLUB公开课再一次印证了这样的答案:动力突破拓展了飞行的高度,人才建设拓展了未来的宽度。这正是蓝箭航天“燃启未来”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