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又大又重,中国科研团队突破全固态电池实用瓶颈

头条资讯
2025 10-10 00:26:28
分享

导语: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因其卓越的性能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圣杯”,然而其实际应用一直受到限制。

IT之家 10 月 8 日消息,据科技日报报道,近日,中国在全固态电池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黄学杰研究员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张恒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姚霞银研究员团队,共同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该技术能够在电极和电解质之间形成一层全新的界面,一举突破了全固态电池走向实用的最大瓶颈。从此,界面接触不再依赖外部加压。相关研究成果已于 7 日发表在《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和《先进材料》杂志上。

固态电池1.jpg

据IT之家了解,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因其卓越的性能被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圣杯”,然而其实际应用一直受到限制。传统全固态金属锂电池需要通过笨重的外部设备持续施压,以保证固态电解质和金属锂电极之间的紧密接触,这导致电池又大又重,难以投入实际应用。

固态电池2.jpg

研究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中锂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接触存在大量微小孔隙和裂缝,这些问题不仅会缩短电池寿命,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为攻克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在硫化物电解质中引入了碘离子。在电池工作时,碘离子会在电场作用下移动至电极界面,形成一层富碘界面。这层界面能够主动吸引锂离子,像“自我修复”一样自动填充进所有缝隙和孔洞,从而使电极和电解质始终保持紧密贴合。

更为重要的是,基于该技术制备出的原型电池在标准测试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循环充放电后,性能依然稳定且优异,远超现有同类电池水平。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