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场、街区、文创园区开始做“快闪市集”——搭几个帐篷,请几辆餐车,拉几面打卡墙,热闹几天,人散场空。看似热闹,但往往留不下记忆、带不动消费、形不成标签。
市集的意义,难道只是“临时摆摊”?
远昊文化给出的答案是:快闪市集,不是一场活动,而是一次城市空间的“内容注入”与“价值重启”。他们不做“一次性热闹”,而是以专业策展与运营能力,将市集打造成可传播、可消费、可持续的短期商业引擎,让合作方在短短几天内,收获远超预期的客流与品牌势能。
从“逛一逛”到“反复来”:市集的参与感设计
远昊文化的快闪市集,从不追求“摊位数量”,而是注重内容密度与用户参与。
在“物墟市集·潮流艺术展”中,他们将上海西岸AIPLAZA中庭重构为一个融合运动、潮流、艺术与DIY的复合空间:
设置“有毒的运动”主题区,吸引球鞋文化爱好者打卡;引入限量球鞋定制、艺术家现场创作,增强互动性;活动为期3天,总曝光量超200万+,KOL/KOC发帖量超100篇,小红书相关内容超300条。更重要的是,商场整体客流环比提升25%,6月累计营业额同比2022年增长287.33%(不含汽车),部分餐饮品牌翻台率翻倍。
从“市集”到“节日”:打造城市级文化事件
远昊文化的快闪市集,常常超越“商业促销”的范畴,升维为城市年轻人的节日。在“黑市复兴计划”中,他们联合公路商店,在上海EKA天物打造了一场为期8天的复合型市集:
融合市集、拍卖会、音乐演出、艺术展览;
吸引4500余位青年文化爱好者进场消费;
全网发布800+篇笔记,其中一篇特大爆文互动量超7900+;
公众号阅读量5万+,APP开屏观看量69万+,活动期间小红书总阅读量突破300万。
这场市集,不再是“临时摆摊”,而是一次青年文化的集中表达。它让EKA天物成为上海潮流青年的“精神老家”,也为后续招商打下坚实基础。
从“单点爆发”到“多城联动”:市集的可复制性
远昊文化的快闪市集,具备高度的模块化与可迁移能力,可快速适配不同城市、不同空间。
在北京,他们操盘“BCC国漫庙会”,将传统庙会形式搬进北京国际饭店,结合《原神》《盗墓笔记》《代号鸢》等IP主题日,融入非遗体验、AI邮局、宝可梦卡牌赛,5天总曝光超100万+,吸引全国游客与二次元爱好者;
在成都,他们策划“紫禁宫匠·故宫经典服饰展”,以市集+展览形式呈现非遗工艺,吸引家庭与文化客群;
在上海,他们持续运营“物墟市集”,形成品牌IP,未来可向其他城市输出。
这种“一地成功,多地复制”的能力,让快闪市集不再是“孤例”,而是可规模化的内容产品。
从“活动结束”到“价值延续”:市集的长期影响
最难得的是,远昊文化的市集,往往在落幕之后仍持续产生价值。
“物墟市集”为西岸AIPLAZA打上“潮流文化地标”标签,后续多个潮牌主动接洽入驻;
“黑市复兴计划”沉淀了4500+核心青年用户,为后续活动提供精准私域池;
“国漫庙会”被千龙网、京报网等主流媒体报道,成为北京十一期间的文旅亮点,提升酒店与商圈的品牌形象。
这些都不是“一次性收益”,而是空间资产的长期增值。
结语:快闪市集的未来,是“内容+运营+生态”的共生
远昊文化不做“摆摊式市集”,而是作为快闪市集的全程操盘者,从主题策划、空间设计、品牌招商到宣发推广,构建完整的商业闭环。
他们证明:一场好的快闪市集,不该是“热闹几天就结束”的临时活动,而应是让空间活起来、品牌动起来、客流持续涌进来的“内容发动机”。
当别人还在为“怎么招商”发愁时,远昊文化已经用一个个扎实的快闪市集,让临时的空间,产生了长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