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对华关税不会回到145% 中美经贸合作何时恢复正轨特朗普关税承诺下的中美经贸破局之路
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5月12日签署行政令,将对华加征关税从145%下调至10%-30%,并明确表示“不会重返145%的极端水平”。这一决策既是对美国经济压力的现实妥协,也是中美经贸关系从对抗转向竞合的关键转折。然而,关税的暂时缓和并未消除结构性矛盾,两国经贸关系的全面修复仍需突破多重壁垒。
关税调整:现实倒逼的权宜之计
此次关税调整的核心逻辑在于美国经济的不可承受之重。数据显示,145%的高关税导致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9.2%,企业进口成本激增37%,迫使特朗普政府不得不接受“暂时性让步”。协议包含三重机制:一是将4月2日加征的34%关税中24%暂停实施90天;二是完全取消后续追加的91%惩罚性关税;三是将小额包裹关税从120%降至54%。这种“阶梯式降税”设计既保留施压筹码,又为后续谈判预留空间。特朗普:对华关税不会回到145% 中美经贸合作何时恢复正轨
但协议存在显著不对等性。美国保留对汽车、钢铁、铝材和药品的关税限制,这些领域涉及美国就业岗位超200万个,政治敏感性极高。而中国需同步取消91%反制关税,意味着短期内对美出口企业将承受更激烈的价格竞争。这种“选择性开放”暴露出美国既想获取中国市场红利,又试图保护关键产业的矛盾心态。
战略博弈:从极限施压到动态平衡
特朗普的关税承诺本质是策略性调整而非战略转向。其“不会回到145%”的表态,实为规避“经济脱钩”风险——若关税超过100%,中美贸易量将萎缩83%,直接冲击美国半导体、农产品等核心行业。但“保留大幅上涨空间”的威胁,仍延续着“以战促谈”的惯用套路。这种博弈逻辑在协议中体现为双重机制:90天缓冲期内,双方将建立常态化磋商机制;若未达成长期协议,美国可能重启24%的暂停关税。特朗普:对华关税不会回到145% 中美经贸合作何时恢复正轨
深层矛盾在具体领域持续发酵。美国要求中国开放云计算、金融等服务业市场,并限制新能源产业补贴;中国则要求美国取消半导体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这些议题涉及双方核心利益,短期内难有突破。正如复旦大学学者刘典指出:“关税只是表象,技术壁垒和产业政策才是真正的战场。”
修复路径:机制构建与规则重塑
中美经贸关系正常化需跨越三重障碍:
信任赤字修复:美国频繁启动232调查(针对钢铝、汽车等行业)和301调查(针对半导体、海事技术),与中国“不可靠实体清单”形成对抗循环。建立双向合规审查机制,避免单边制裁升级,成为当务之急。
利益分配重构: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仍达4200亿美元,但顺差结构已从低端制造向机电设备、新能源汽车转变。双方需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领域探索利益交汇点,例如共同制定人工智能伦理标准或碳中和认证体系。
多边框架嵌入:RCEP与CPTPP的规则差异加剧亚太经贸碎片化。中美可借助APEC平台推动数字贸易、跨境数据流动等规则的兼容性改革,此举既能缓和双边矛盾,又能增强区域经济凝聚力。
短期来看,90天缓冲期是关键的压力测试期。若美国能在芬太尼关税取消、半导体出口管制松动等问题上展现诚意,中国或扩大农产品、能源产品采购规模,形成“良性议价循环”。但长期挑战在于,如何超越“关税—反制”的零和思维,构建基于共同规则的竞合框架。特朗普:对华关税不会回到145% 中美经贸合作何时恢复正轨
不确定性与战略定力
中美经贸关系的真正考验将在2025年8月显现。届时若未能达成全面协议,美国可能将对华关税从10%提升至34%,导致约1.2万种商品价格波动。更深层的风险在于,美国2024年《国防授权法案》已将中国定义为“系统性威胁”,经贸政策可能被安全化思维绑 架。
对中国而言,保持战略定力至关重要。一方面需加速“内循环”构建,通过消费升级对冲外部需求波动;另一方面可深化与欧盟、东盟的经贸合作,例如推动中欧投资协定重启,或加速中国-东盟自贸区3.0谈判,形成多元市场布局。当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持续增强时,美国将不得不回归理性谈判轨道。
特朗普的关税承诺,标志着中美经贸博弈进入“后高热时代”。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不会取决于单次协议,而需要建立持续的制度化沟通渠道和危机管控机制。唯有将对抗转化为规则竞争,才能在避免脱钩的同时,开辟出新型大国经济共处之道。
猜你喜欢
印巴停战《印度河用水条约》仍未恢复 印度曾屡次威胁要对巴基斯坦“断水”
百亿私募阵营扩容至87家 新晋三家百亿私募是什么来头
网速更快费用不变你用上5G-A了吗 5G-A的推广普及进行到了哪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