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没人来?远昊文化靠一场市集,让客流翻倍”

生活休闲
2025 10-12 07:25:36
分享
导读:本文是由小编网友投稿,经过编辑发布关于"“商场没人来?远昊文化靠一场市集,让客流翻倍”"的内容介绍。

“没人来”的商场,困在同一个难题

新商场建好了,装修精致,品牌齐全,可周末中庭还是空的。老街区改造完,干净整齐,却留不住人。投入不小,回报寥寥。

不是地段差,也不是价格贵,而是——消费者没有非来不可的理由。不缺购物的地方,也不缺打折信息。真正能打动他们的,是一个能引发兴趣、值得专程前往的“体验”。

而远昊文化做的,正是这件事:用内容,为商业地产找到那个“来这儿的理由”。他们不靠砸钱促销,也不依赖短期流量,而是通过IP、创意与系统运营,让空间从“交易场所”变成“情感发生地”。

在今天,人流不会为“便宜”专程跑一趟,但会为“有意思”停下脚步。


“商场没人来?远昊文化靠一场市集,让客流翻倍”


引流,不靠降价,靠“值得来”

打折、满减、会员日——这些传统手段仍在继续,但效果越来越弱。消费者对“满500减100”早已麻木。他们更关心的是:“那里有什么不一样的?”

远昊文化的答案是:打造一个可感知、可参与、可分享的“文化现场”。他们不追求短期热闹,而是通过IP、创意与运营,构建高密度的内容场景,让空间本身成为吸引力。

在上海西岸AIPLAZA,一个原本以零售为主的商业体,曾面临周末客流疲软、中庭利用率低的问题。远昊文化引入“物墟市集潮流艺术展”,将其重构为融合球鞋文化、潮流艺术与DIY创作的青年文化现场。观众可以参与限量球鞋定制、在明信片墙上写下祝福、打卡“有毒的运动”主题区,活动期间,商场整体客流环比提升25%,部分餐饮品牌翻台率翻倍。

这不是促销带来的增长,而是内容激发的自发聚集——人们不是为了便宜而来,而是为了“那里有我喜欢的氛围”。

一场市集,如何让空间“活”起来?

很多人以为市集就是“摆摊”,但远昊文化做的,是有主题、有叙事、有情绪的设计。

在“黑市复兴计划”中,他们联合公路商店,在上海EKA天物打造了一场为期8天的复合型青年文化现场:

市集、拍卖会、音乐演出、艺术展览融为一体,吸引4500余位年轻人专程参与。

有人为一件孤品服饰而来,有人为地下乐队的演出驻足,也有人只是想在艺术装置前拍一张照片。全网发布800+篇笔记,小红书阅读量突破300万。

这场活动不仅带来了短期爆发,更让EKA天物被贴上“青年文化策源地”的标签,后续多个潮流品牌主动接洽入驻。

一次市集,成了空间调性升级的起点。它证明:真正的激活,不是靠补贴,而是靠共鸣。


“商场没人来?远昊文化靠一场市集,让客流翻倍”


从“打卡”到“反复来”:让引流持续生效

真正的引流,不是“人来了就结束”,而是让人愿意停留、消费、再回来。

远昊文化擅长通过互动任务、限定商品、情感触点,延长用户停留时间,提升转化意愿。

在北京国际饭店,他们策划“BCC国漫庙会”,将传统庙会形式与《原神》《盗墓笔记》《天官赐福》等IP结合,融入非遗体验、AI邮局、宝可梦卡牌赛。十一期间,活动吸引全国游客与二次元爱好者,公众号曝光量达100万+,成为北京假期的热门话题。

许多家庭原本只是路过,却被现场氛围吸引,停留超1小时,顺带完成购物与用餐。更关键的是,活动结束后,不少观众在社交平台留言:“明年还来”“希望在别的城市也能看到”。

这不再是“办活动”,而是用内容制造“停留理由”,并为后续运营沉淀用户资产。


“商场没人来?远昊文化靠一场市集,让客流翻倍”


可复制的内容模块,适配不同空间

远昊文化的引流模式,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打造可迁移、可迭代的“内容单元”。

他们根据不同城市、不同定位的商业空间,灵活调整内容形态:

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通过大型主题展制造城市级话题;在区域型商场,策划小型快闪市集,快速激活周末客流;在文旅项目中,结合在地文化与IP内容,打造兼具商业性与文化性的体验场景。

无论规模大小,他们都坚持一个原则:内容必须与空间气质匹配,引流必须可衡量、可持续。这种“模块化”思维,让优质内容得以跨城复制,也为合作方降低了试错成本。

他们,是商业地产的“内容操盘手”

很多地产方想做点不一样的事,但缺专业团队,怕落地走样。远昊文化不负责招商,也不做广告投放,而是专注于把一个想法,从概念变成现实。

从主题策划到空间设计,从宣发配合到用户动线,他们用系统化的能力,确保每一次内容落地,都能带来真实客流与长期价值。他们不做“表面热闹”,而是关注内容如何与空间共生,如何为资产增值。

在今天,最好的招商,是内容;最强的广告,是体验。

当一个空间能持续提供“值得来”的理由,人流,自然就会来。

所以,那些“没人来的商场”,是怎么靠一场市集让客流翻倍的?答案不在折扣单上,而在一个精心设计的打卡墙里,在一个让人驻足的互动装置中,在观众说“下次还来”的那一刻——有人,让空间重新有了温度。

他们不是开发商,也不是明星,但正是他们,用内容,完成了一场轻量级,却真实的逆袭。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